肿瘤的中医治疗·目录

第一章第二节 癌症瘀毒的文献研究

  从《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各个方面对肿瘤都有论述,但在病名方面多以肿瘤出现的症状特点等进行命名,所以出现了一个病,有几个病名,或是几个病共用一个病名,给后人造成一些混淆。宋代医家第一次使用“癌”字描述肿瘤,如北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卷上》云:“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云:“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子多发于腹,女子多发于乳……”。到了明代,大多医家已用“癌”字来描述某些恶性肿瘤,在许多论著中有专门的章节论述癌症。如窦汉卿著有《疮疡经验全书·乳癌篇》,申斗垣《外科启玄》中有“论癌发”的记载。

  “癌”字本来的读音及含义均同“岩”,而癌之名字初作岩者,乃因“癌”字从“喦”,而“喦”即“岩”。《说文·山部》:“喦,山岩也。从山、品”;《正字通·山部》云:“喦,通岩”。所以古代医籍中以“癌”为病名者,本谓体表之恶性肿疡病,言其高突烂深之状貌,一似于嶙峋之山岩状。而“癌”从喦声当读如“岩”,今乃读之为“捱”者,盖借以为“厓”,以厓、岩之古义相通,而厓之古音亦正为“捱”。西医传入我国后,医学中有“癌”复有“炎”,二者之音易混淆,为予分辨而改读。至于国内西医所称之癌,本由因袭中医之癌名来,而其所指,乃不同于固有之癌病。古所谓癌者,本出于直观,故发于体表者始可称之;而今所谓癌者,无论发于体表或兼发于体内者,皆可称之。

  古代医家对癌症多采用直观的描述,如“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高突如喦顶”(肿物嶙峋之形)、“烂深如喦壑”(溃烂下陷之象),一似凹凸参差之山石状,故癌之一名初即为岩(喦)也。《格致余论·乳硬论》云:“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疡科心得集·卷下》云:“夫肾岩翻花者……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本草纲目·主治·痈疽》云:“穿山甲:乳痈、乳嵓(按:嵓,即喦字),炮研酒服。”

  癌症,现代医学称恶性上皮细胞瘤,专指由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其它由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只称作恶性肿瘤,如:肌肉或骨骼的恶性肉瘤、黑色素细胞的恶性黑色素瘤、生殖细胞的畸胎瘤,而血液科的恶性肿瘤则使用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名称。由于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病例是恶性上皮肿瘤,因此在一般用途上癌已成为恶性肿瘤的同义词,其它种类的恶性肿瘤也常被称为癌或癌症,例如白血病就被称为血癌。

温馨提醒:本书只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证。
你可能感兴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