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中医治疗·目录

第五章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理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基础。阴阳和五行是自然界的根本和源泉。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人体)均可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按阴阳属性进行归类。凡是动的、升的、浮的、上的、外的、明的、无形的等属阳,凡是静的、降的、沉的、下的、寒的、暗的、有形的都属阴。但阴阳是相互对立和消长平衡的,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如,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上与下,南与北,动与静,寒与热等,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上是对下而言,没有下,就无所谓上,外对于内而言,没有内就无所谓外,实对于虚而言,没有虚,就无所谓实,上下、内外、虚实,没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阴阳又能相互转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由春夏而至秋冬,即是由阳转化为阴的过程,由秋冬而至春夏,则是由阴转化为阳的过程。阴阳又是消和长变化的,如一天之阴阳消长变化是,夜半之后阴气渐退,阳气渐进,至中午,阳气盛达至极点,而后阳气便开始衰退,阴气开始复升,至夜半,阴气盛到达极点,又开始衰退,如此周而复始。人体疾病过程更是如此。因此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过程,是完全符合人体的正常生命过程的。阴阳要保持相对平衡,即阴阳平衡。而人的健康根本保证就是要“阴平阳秘”。所以根据这一原则,临床上任何治疗手段,其实质都在于改变或促进阴阳的相互转化方向,使之向有利于人体健康和解除疾病痛苦方面转化。

  阴阳学说不仅认为阴阳二气是人体整个生命的根本基础,而且认为人体中的每一脏腑器官都有阴阳二气存在,这就是阴精和阳气,如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脾阴脾阳,肺阴肺阳,肾阴肾阳等。阴阳又为八纲辨证之总纲。并且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升降浮沉亦可归为阴阳二类。温热为阳,寒凉属阴,辛甘淡为阳,酸苦咸属阴。中医学认为,疾病之发生皆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所致。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及其运动规律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种中医学的独特理论。

  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就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就是相互制约。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五行基本属性概括五脏病变,五脏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所以任何一脏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其他一脏,即一脏病变可以传至他脏。如脾(土)传肺(金)按土生金的相生规律,是“母病及子”,又如心(火)病传肝(木),按木生火的相生规律,是“子病犯母”。“母病及子”为顺,其病轻,“子病犯母”为逆,其病重。

温馨提醒:本书只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证。
你可能感兴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