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中医治疗·目录

第一章 《黄帝内经》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的生命百科全书

1. 从“上工治未病”到治国、治人、治病

  《黄帝内经》的思想理论发展形成于商周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走向统一安定的过渡时期。那个时期,劳动工具的改进、青铜器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及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政治、哲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剧烈变革时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批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涌现出来,如老子、墨子、韩非子、庄子、管子、孙子、孔子、孟子等。他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哲学思想和学术主张,这些思想和学说相互辩论,各言其长,非常活跃,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些哲学思想必然将其影响力扩散到中国古老的医学中,因此,《黄帝内经》中充满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观、整体运动观等等。可以说,《黄帝内经》中闪烁哲学智慧光芒的名言俯拾皆是,譬如说:“上工治未病”的观点。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高明的医生不能仅仅盯着疾病本身,而是应当全面观察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疾病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以及人体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辩证地思维,既要治病,更重在预防。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上工”又称“大医”、“良工”,是指良医。上工即“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的高明医生,对于疾病诊断,能做到多诊合参且诊断准确、知识全面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又指疾病治愈率要达到90%以上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难经·十三难》:“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

  所谓“未病”,即有患病的因素存在,或将病未病。高明的“上工”,能够预见和分析出“将病”的各方面因素,从而防其病作。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脾本气旺盛即不必实脾。这说明任何治病方法,必须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反过来说,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温馨提醒:本书只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证。
你可能感兴趣
在线咨询